來源: 2025-08-18 10 次閱讀
月經係女性健康嘅一面鏡子,每個月準時嚟、乾淨完結,往往代表身體運作大致正常。但偏偏唔少香港女性都曾經試過月經失調——可能係痛經痛到要食止痛藥,或者月經量突然減少得好少,甚至週期時長忽短忽長,搞到心慌慌。其實,月經失調唔係單一問題,而係可能隱藏住身體嘅信號,如果長期忽視,有機會影響生育能力,甚至同內分泌或婦科疾病有關。
本文會同大家詳細拆解月經失調嘅常見症狀、可能原因、醫學檢查方法,以及日常護理建議,幫助香港女性更清楚咁了解自己嘅身體。
月經失調係乜嘢?
所謂「月經失調」,指嘅係月經週期、經期長短、經血量或伴隨症狀出現異常。簡單講,如果同你平時嘅「經期模式」差距太大,持續幾個月以上,就屬於月經失調。
常見嘅表現包括:
週期異常:例如經期早到(少於21日)、或遲到(超過35日)。
出血異常:經血量過多或過少,甚至出現經期以外嘅點滴出血。
痛經嚴重:每次月經都出現下腹劇痛、腰痠,影響日常生活。
閉經:超過三個月冇嚟經(排除懷孕)。
月經失調嘅主要症狀表現
1. 痛經——最常見但唔可以忽視
好多女性都有痛經嘅經驗,有啲只係輕微腹部脹痛,但有啲人就痛到要食止痛藥、甚至請假。
原發性痛經:多見於年輕女性,由於子宮收縮過強引起。
繼發性痛經:多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症、子宮肌瘤或盆腔炎等疾病所致。
👉 如果痛經突然加劇,或者愈嚟愈嚴重,就唔單止係「經痛咁簡單」,應該盡快檢查。
2. 月經量少或量多
經血量過多:每次經期持續超過7日,或者經血量多到需要頻繁換護墊/棉條;可能與子宮肌瘤、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。
經血量過少:每次只有少量血跡,甚至兩三日就完,可能係內分泌失調、卵巢功能下降、壓力過大引起。
3. 週期不穩定
週期過短:即兩次月經間隔少於21日,可能係黃體功能不足。
週期過長:超過35日先嚟經,可能與多囊卵巢綜合症(PCOS)相關。
經期亂七八糟:無規律可循,甚至幾個月先嚟一次,要小心荷爾蒙問題或卵巢早衰。
4. 閉經
生理性閉經:懷孕、哺乳或更年期前期。
病理性閉經:如果係年輕女性突然停經,可能涉及甲狀腺疾病、腦下垂體問題、卵巢早衰等。
月經失調常見原因
生活壓力
香港女性壓力大、工時長,容易令荷爾蒙分泌失衡,打亂月經週期。
飲食與作息
長期節食、體重過輕、熬夜,會影響排卵,導致月經量少或閉經。
婦科疾病
子宮內膜異位症
多囊卵巢綜合症(PCOS)
盆腔炎症
內分泌問題
甲狀腺功能異常、泌乳素過高、胰島素阻抗等,都會令月經唔正常。
何時應該睇醫生?
如果出現以下情況,最好盡快去婦科檢查:
痛經嚴重到影響工作或學業。
經期持續超過7日或短於2日。
兩次月經間隔小於21日或大於35日。
經血量異常多或少。
超過3個月冇嚟經(排除懷孕)。
醫院常見檢查方法
婦科超聲波(B超):檢查子宮、卵巢有冇肌瘤、囊腫。
血液檢查:測試荷爾蒙水平,包括雌激素、黃體酮、泌乳素、甲狀腺功能。
陰道分泌物檢查:排除感染因素。
內窺鏡檢查:必要時檢查子宮內膜情況。
治療方法
藥物治療
荷爾蒙治療(口服避孕藥、黃體酮)
止痛藥用於痛經
手術治療
對於子宮肌瘤、子宮內膜異位症,可考慮手術處理。
中醫調理
中藥調經、針灸、艾灸,針對氣血不足、肝鬱氣滯。
日常護理建議
保持規律作息:避免長期熬夜。
均衡飲食:補充鐵質、蛋白質。
適度運動:改善血液循環,減輕經痛。
減壓放鬆:瑜伽、冥想都有幫助。
避免過度節食:體重過低會影響排卵。
常見問題(FAQ)
Q1:經期遲咗一兩日算唔算月經失調?
A:未必,偶爾因壓力或休息不足影響,通常唔需要擔心,但如果持續超過3個月都唔規律,就要檢查。
Q2:痛經一定要食止痛藥嗎?
A:如果痛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,止痛藥可以作為臨時幫助,但應該檢查清楚有冇潛在婦科病因。
Q3:食避孕藥可以幫手調經?
A:某啲口服避孕藥可以調整週期,但必須由醫生處方,唔可以自己亂買。
Q4:中醫調理有效嗎?
A:中醫調理強調改善體質,對於氣血不足、壓力大女性可能有幫助,但需配合醫生指導。
温馨提示:月經失調係好多香港女性都會遇到嘅問題,但千祈唔好掉以輕心。因為月經唔只係「每個月嘅麻煩」,更係反映身體內分泌、卵巢功能同整體健康嘅重要指標。如果長期痛經、經量異常或者週期混亂,最好及早向醫生求診,搵出真正原因,咁先可以保障未來生育同健康。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