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 2025-08-18 14 次閱讀
對好多香港女性嚟講,「月經」幾乎係每個月都要面對嘅重要身體訊號。正常情況下,經期週期大概 28 日左右(可上下浮動 21–35日),經血量、日數、顏色同感覺都會比較穩定。但如果週期忽長忽短、經血量時多時少,甚至伴隨痛經、血塊、頭暈、皮膚差等等問題,就可能代表「月經失調」。
月經失調唔單止會影響生活同情緒,仲可能係潛在婦科疾病嘅提示。如果長期忽視,可能會拖延治療,甚至影響將來嘅生育功能。今次文章會幫大家總整理常見嘅月經失調症狀,等你可以對自己身體有更清晰嘅了解。
1. 乜嘢係月經失調?
「月經失調」其實唔係單一病,而係一個統稱,意思係 經期時間、經血量、經期症狀出現異常。一般常見問題包括:
週期紊亂:太短(小於 21 日)或者太長(超過 35 日)
經血過多或過少:經血量明顯異常,影響日常生活
經期延長或過短:經期少於 2 日或多於 7 日
經期症狀異常:痛經嚴重、經前情緒波動過大、經血顏色異常
月經失調可能由內分泌失衡、壓力過大、生活作息不規律、婦科疾病(如子宮肌瘤、多囊卵巢綜合症)等因素引起。
2. 常見月經失調症狀總整理
2.1 經期不規律(週期亂)
表現:經期時早時遲,有時兩星期一次,有時隔兩三個月先嚟。
可能原因:壓力、減肥過度、作息不定時、多囊卵巢、甲狀腺功能異常。
影響:難以預測經期,影響工作同日常計劃,亦可能影響排卵規律。
2.2 經血過多(經量多)
表現:經血需頻繁更換護墊/棉條(1–2 小時就要換),經期超過 7 日,甚至出現大量血塊。
可能原因:子宮肌瘤、子宮內膜異位症、血液疾病、荷爾蒙失調。
風險: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,出現頭暈、乏力、面色蒼白。
2.3 經血過少(經量少)
表現:經期短於 2 日,經血量非常少(可能只需每日一片護墊),甚至幾乎冇血。
可能原因:排卵異常、子宮內膜過薄、長期服用避孕藥、營養不足。
影響:經常與不孕有關,因為子宮內膜不足,胚胎著床困難。
2.4 經期延長
表現:經期持續超過 7 日甚至 10 日以上。
可能原因:荷爾蒙失衡、子宮肌瘤、息肉、凝血功能異常。
風險:長期出血會增加貧血風險,對生活質素造成困擾。
2.5 痛經
表現:經痛輕則影響心情,重則需要食止痛藥或甚至請假休息。
可能原因:原發性痛經(年輕女性常見)、子宮內膜異位症、盆腔炎症。
影響:長期經痛會影響心理健康,甚至提示潛在嚴重疾病。
2.6 經血顏色異常
表現:經血過黑、暗紅或帶異味。
可能原因:血液排出速度慢、宮腔有積血、感染。
風險:如伴隨發燒、腹痛,需盡快求醫。
3. 月經失調嘅成因
荷爾蒙失衡
青春期、產後、更年期、壓力過大都會令荷爾蒙分泌出現波動,直接影響月經。
生活作息問題
熬夜、長期飲食不均衡、減肥過度、缺乏運動,都可能打亂身體平衡。
婦科疾病
子宮肌瘤、多囊卵巢綜合症、子宮內膜異位症等都係常見病因。
藥物因素
避孕藥、安眠藥、激素治療藥物都有可能影響經期。
全身性疾病
例如甲狀腺疾病、肝病、凝血功能異常,亦會令經期紊亂。
4. 何時要去睇醫生?
唔少女性會以為月經亂「自己會調返好」,但以下情況其實係需要及早求醫:
經血量多到影響日常生活,甚至貧血
經血量極少或經期消失超過 3 個月
經痛嚴重到需要長期食止痛藥
經血帶有異味、膿性分泌物
嘗試懷孕但月經不規律
醫生一般會透過婦科超聲波、荷爾蒙檢測、血液檢查等方法,去搵出真正原因,再根據情況安排治療。
5. 治療同改善方法
藥物治療
調經藥物、荷爾蒙治療
止痛藥或針對性藥物(例如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)
生活習慣調整
保持規律作息,避免長期熬夜
均衡飲食,多攝取鐵質、蛋白質、維他命 B 群
適量運動,舒緩壓力
中醫調理
香港同深圳唔少女性會選擇中醫調理,例如針灸、草藥,針對「氣血不足」、「肝氣鬱結」等體質問題,幫助改善經期。
手術治療
如果係子宮肌瘤、息肉等結構性問題,就可能需要考慮手術處理。
6. FAQ 常見問題
Q1:經期亂係咪一定有病?
未必。偶爾一次週期延遲,可能同壓力、生活作息有關。但如果長期不規律,就應該求醫檢查。
Q2:經血顏色深紅甚至帶黑係正常嗎?
如果只係經期頭尾偶爾出現深色,多數係血液排出慢。但如果成個經期都偏黑,仲有異味,就可能係病理問題。
Q3:食避孕藥會令月經失調?
口服避孕藥會影響荷爾蒙,確實有機會令經量變少,甚至暫時停經,但屬於可逆性。停藥後通常會逐漸恢復。
Q4:月經失調會唔會影響生育?
部分情況(例如排卵異常、多囊卵巢)會影響懷孕,所以如果有計劃生育,建議及早檢查同治療。
温馨提示:月經失調雖然常見,但唔代表可以忽視。無論係經期亂、經血過多/過少,抑或痛經加劇,都有可能係身體俾嘅警號。對香港女性嚟講,無論係喺香港本地求診,定係考慮去深圳睇醫生,都應該盡早了解自己嘅狀況。
健康嘅月經,唔單止係「每月例行公事」,更加係反映身體內分泌、婦科健康同整體狀態嘅重要指標。如果你發現經期有異常,最好就及早同醫生傾,搵出原因,對症處理,先可以真正保障自己嘅健康。
關鍵詞: